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。对此,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,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,投入一定规模的财务资源,运用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式来化解风险隐患,将有助于稳定大局,精准拆弹,降低内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负面影响。
连平表示,鉴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引发能源价格大幅波动、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等国际经济环境风云突变,国内面临三重压力及疫情防控需求,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、统筹协调、分类施策、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,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。
“2022年可能会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、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、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、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体系、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、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,运用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”连平判断。
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,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。扩大新增贷款规模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。
对此,连平表示,2022年货币政策将可能继续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,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、MLF等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,满足实体经济多方面的融资需求。
此外,他认为,2022年货币政策将会利用支农、支小再贷款再贴现、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、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工具,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功能,精准发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,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投放,增强欠发达区域的发展能力。
“预计2022年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宽松的同时,将会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,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,稳步推进LPR利率下调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。”连平表示。
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,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。今年赤字率拟按2.8%左右安排、比去年有所下调,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。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,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,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,可用财力明显增加。
连平认为,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较去年会有较大提升,保民生保就业市场主体仍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。预算赤字率较去年3.2%的安排有所下降,有利于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;但总体赤字规模进一步扩大,财政扩张力度不减反升,实际上能起到赤字率3.8%左右的刺激效果。
“更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,将有效地助企纾困,促进稳就业保民生,推动投资与消费增长,在稳增长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。”他表示。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
- 8
- 9
- 10
- 11
- 12